文、攝影/許易銓
aaaa看到標題,原以為是喝茶聊天的輕鬆場合,沒想到卻是正經八百的演講。講者是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的丁仁傑老師,主題則是向大家講解佛教成為中國民間信仰的原因。
aaaa丁老師考察了佛教在中國的歷史演變後,發現了一件有趣的事:其實佛教在中國的傳播,乃是先在皇族之間流傳,才慢慢傳到民間的。問題來了,為什麼佛教能夠打破階層藩籬,成為中國的民間信仰呢?丁老師的回應是,因為佛教在教義和傳說中融入了中國既有的思想觀念,才能被人民接受。在此,丁老師舉了觀音捨眼割肉的故事當作例子說明。中國傳說中,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,前世是一位名叫妙善的公主,曾為了救治長年重病的父親而割下了自己的眼睛與肉。但在印度的原始傳說中,觀世音菩薩是一名超脫了世間萬物、形象為馬的神祇。祂只靜靜地看著眾生和世界,並不拯救任何人。由此考據,妙善公主的故事顯然是後來在中國才編出來的。由於這個故事蘊含了中國崇尚的孝順美德,使得觀世音菩薩容易為百姓所接受,遂逐漸在民間廣為流傳。
aaaa另一方面,觀世音菩薩的形象在中國的變化,除了反映在個人傳說上,還反映在名稱之上。當玄奘法師在翻譯佛經時,原本將觀世音菩薩譯作「觀自在」(此乃取自印度佛教教義,表示祂已經超凡自在,不為人世所困),後來因為上述故事的緣故,多了「觀察並傾聽世間百姓之聲、為蒼生救苦救難」的意涵,才演變為「觀世音」。
aaaa最後,丁老師再次強調,佛教能成為民間信仰的一個重要原因,在於它內化了中國的傳統觀念。並且提醒大家:妙善犧牲自己拯救父親的情節,雖是傳達出了孝道的思想,但子女為父親而犧牲的這一點,同時也強化了中國既有的父權思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