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研院開放日系列演講-「瘋狂與社會」

文、攝影/劉晏甯

2011/11/01

aaaa來到歷史文物陳列館,我們進入了人文殿堂。在這裡,專攻醫療史的巫毓荃老師為大家帶來另一種思考「What is crazy?」

aaaa早在西元前3500年的兩河文明時期,人類對於瘋狂就有所認識。當時人們對這些異常狀態的解釋充滿神祕性,大多都被當成神魔附身。而在二元觀強烈的中古歐洲還有所謂「善的狂熱」(例如見到十字架便會想起耶穌為人犧牲,而激動得不能自己),以及「惡的狂熱」(即女巫獵殺)。在這樣的觀點下,瘋狂者比常人更接近上帝,因此人們對瘋狂者存有敬畏之心,使其被賦予崇高的性質。

(巫老師。)
巫老師

aaaa然而,到了近代,由於人的地位提昇,以及理性的抬頭,那些不能以理性認識的瘋狂被視為是一種病態,不再擁有不可侵犯的崇高性。由此,瘋狂便病理化,成為是恐怖的、非理性的,甚至是具有攻擊性的代名詞。自此之後,人們不斷試圖為瘋狂提出各式各樣的治療法並形成論述。換句話說,瘋狂成了科學介入和希望矯治的對象,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精神科醫師的出現。

aaaa然而人類的心靈奧妙,使其至今仍無法將之完全科學化,只能給予一個曖昧的、比較上的定義,即「正常」的反面。實際上,所謂「正常」會依時代和環境複雜程度而有所差距。因此在歷史洪流中,瘋狂不斷地被重新詮釋,時至今日,它變得更為貼近日常生活。在現代,心理諮商師或精神科醫生十分常見,部分的瘋狂也得以使用藥物治療。人類對於心靈的探索,依然在持續當中。

中研院開放日活動現場一景:大批學生前來參加,熱鬧非凡
中研院開放日活動現場一景:大批學生前來參加,熱鬧非凡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。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